瓯海:创新制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一论述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与思考。回首这十年,瓯海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科技、人才、创新三者协调统一、互为补充,使得科技创新“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也为瓯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资料图】

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变现

近日,位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传出好消息,温州量点智感科技有限公司电子鼻智能传感项目顺利开启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该公司由院内中电海康·温州光电产业创新联合体孵化培育。这是瓯海区重塑创新平台运行模式,铺就成果转化“高速路”的一个缩影。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需要以实干为支撑。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作为瓯海区聚焦专业型产业孵化、孕育本土科技型企业、形成科技赋能产业的产创高地典型,构筑起“人才引育—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集群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致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光电材料产业基地。今年3月,该研究院与中电海康集团、瓯海区政府三方签约,共建创新联合体。

“创新联合体已实现4项科技成果转化。”华中院院长吕文中介绍说,以共建创新联合体为契机,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成果—科技产品—营销市场—初创企业”的孵化链条,逐步扩大创新“马太效应”,释放温州“财富效应”,推动科学家、研发人员实现财富积累,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优质项目落地。

由此探索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联合体模式,促成中建八局联手中国“双碳”科创港,打造投资20亿元的钠离子储能项目;华润集团联手中国基因药谷,打造联合创新中心,吸引医疗器械领域CDMO龙头奥咨达等一批领军企业项目落地,走出了“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市场主体联动”的“产学研用”发展路子。

强化服务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在这里,我感受到知识是被重视的,人才是被尊重的,我已经把全家都带到了温州,就是要甩开膀子在这里扎下来干!”在今年瓯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人才和科技创新大会上,国际钠离子电池领域业界公认的青年顶尖人才侴术雷的这番话引得全场鼓掌点赞。

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是我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9月6日,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温州大学共建的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签约,由侴术雷担任研究院院长一职。从那天起,侴术雷与团队的15名成员,就在温州开始全力打造钠离子电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

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当前大型储能装置的最优解决方案之一。为支持侴术雷教授及其项目团队顺利落地发展,瓯海区以“一事一议”制定扶持政策,仅用70天就快速腾挪国家大学科技园场地4800平方米,并与温大联合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制定6大类54项任务清单等,一项项务实的服务举措,折射出瓯海以才为本、产才融合的决心。

此外,瓯海区还以建成“区域创新人才蓄水池”为目标,全面启动“大罗山·龙脊人才计划”,升级出台“人才新政4.0版”,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倍增提质行动,并率全省之先实施“揭榜挂帅、有才者留”引才机制,通过一批创新人才、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为瓯海打造科创策源新典范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已吸引105名高校教授来瓯海创办企业。

三大策源地,蓄好创新源头活水

新征程上,瓯海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哪些新的谋划?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时代命题,为瓯海未来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瓯海区委书记曾瑞华表示,作为浙南科技创新高地,瓯海将全面突出“创新制胜”理念,发挥“三个先发优势”、打造“三大策源地”,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项目链、生态链“六链协同”,努力把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转化为未来发展的强劲势能。

瓯海将立足“龙头企业补链、科研院所转化、地方产业转型”三大需求,发挥创新联合体先发优势,打造市场化创新策源地,推动创新由“科学家驱动”转为“企业家引领”,推动中电海康—华中院、华润集团—中国基因药谷、中建八局—中国双碳科创港等项目加快落地转化。

同时,发挥大孵化集群先发优势,打造未来产业培育策源地。如以中国数安港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放大数据价值,构建“孵化企业—规上企业—亿元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打造领跑全国的数据安全和应用产业集群;以三大全职院士为引领,构建华中院、浙大温研院等七大高能级平台,打造中国药谷、中国骨谷、中国双碳科创港等百亿级产业高地。

此外,瓯海将以“政府引领、国企引投、风险共担”为导向,构筑“利益、金融、人才”三大共同体,打造创新生态策源地。如实行“政府重资产、企业轻资产”模式,全面打通科研成果进入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创新人才共引共享机制,破解政府补助、高校工资、企业报酬“三重待遇”问题,让高端人才既当“教授”又当“老板”,力争五年内人才总量突破22万人。

原标题:瓯海:创新制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洪越风瓯海融媒记者庄苗苗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 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