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焦点: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温情守护每个不一样的“考古年”
有考古者说:“我们是天天跑‘工地’,干苦活儿的人。”
有考古者说:“我们是与时间赛跑,极力寻找历史真相的人。”
【资料图】
有考古者则说:“我们是永远关注细节,让调查成果有永久保存价值的人。”……
当记者想听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提及“考古者说”时,他淡定地说了一句:“考古虽然不是我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却是我一生从事的事业。我用一辈子叩问脚下的厚土,仰望文明的星辰。”
梁岩华(右二)在考古现场
打开“考古日历”
记录惊喜与遗憾
前段时间,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结果揭晓,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认为,这一遗址见证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不少认识梁岩华的人发现他跑“工地”的次数增加了不少,脸上时常挂着笑容,便纷纷打趣道:过去的2022年是不是有意义的“考古年”,所以心里特高兴?
其实,在梁岩华的心里每一年都是有意义的“考古年”,而且许多月份均有亮点。他缓缓打开了精心记录的“考古日历”。
2021年3月,温州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进场施工。考虑到周边一带有密集的考古发现,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时间介入。
2021年10月27日,考古队进场开始人工清理。先后在水门头及瓮城区块布设探方,水门头驳岸、陡门、桥墩、河西堤岸、宋代房址、朔门瓮城基址等遗迹“浮出水面”。
2022年2月25日,1号码头东侧边露出,当时仅露出少量的石块和木桩。
2022年3月3日,3号码头西侧边露出,初步判断为古码头类港口建筑遗迹。
2022年4月2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视频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听取望江路下穿工地考古成果汇报,对工地系列重要发现给予高度评价,建议整体保护。
2022年5月18日,浙江省文物局召集我省考古、文保专家在温州召开现场会议,对工地考古成果及文物保护方案进行论证。会上古港遗址被专家誉为“千年商港”的坚强实证、“海丝”之路的绝佳阐释。
2022年7月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带领遗产保护及“海丝”研究专家们调研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朔门瓮城基址
合上“考古日历”,梁岩华告诉记者:考古除了努力,等待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更是一个“巧”字。此次,堪称近年来我国海洋和城市考古重大收获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现,其实是有预判的。朔门古港以温州古城为依托。温州古城外面“北埠”、港口,温州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地下港口遗址的发现也是不奇怪的,只是保存的程度好坏与否,或者说晚期建筑在原址上重建,对原址的破坏程度有多深并不清楚。
梁岩华和他的团队,查阅了诸多的史料、老地图,包括清代或者民国绘制的地图。一边搜集遗址的相关信息,一边了解遗址的核心要素,直至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宋元清时期的江堤、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与砖室建筑等重要遗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片标本、漆木器等丰富遗物。
再次打开“考古日历”,将时间往前推移,“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屿儿山遗址入选。
藤桥镇屿儿山遗址位于鹿城区藤桥镇上寺西村周师湾自然村北部,梁岩华清晰记得当时那里是停车场,更早之前则是养鸡、养鸭的场所。该遗址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好川文化的一处小型墓地和聚落遗址。它出土了大量陶片标本、270多件石器、4件锥形器、镯和纺轮等玉器,以及釜、鼎、罐、钵等。
除了这些申报成功带来的惊喜,梁岩华对于“考古日历”上记录的其他事件,心中则有些许的遗憾,因为每年申报几十个,最后成功的就一个。比如,在瑞安也发现了不少遗址,但因为保护得并不完整,也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性进展。
如何通过申报“重要考古”发现,快速培养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年轻的考古者队伍这也是他一直在深思的。他组织年轻的考古者去考察遗址,提高专业水平。年终总结时,选拔优秀项目参评省重要考古发现或参加年终省所考古项目汇报会。这些汇报材料往往由年轻同志负责,对他们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回忆“工作经历”
对保护文物、考古都心存敬畏
神秘的考古经历、璀璨的文物,真的这么容易就走进了梁岩华的视野吗?
“大学毕业,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考古与文物,但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会问自己学了多年的考古专业,不干考古还能干什么?”当很多人佩服梁岩华对考古这份事业的坚持时,只有他自己知道是“自问”,是“自省”,是“经历”。
1994年,20多岁的梁岩华刚入职温州博物馆。那一年正遇上强台风,大水已到腰部,他和蔡钢铁、方嘉松三人立即跑到楼下,不顾自身安危,跳入水中,保护库房。大水冲垮了库房外的围墙,冲塌了库房外的“保安室”,并撞开了库房的第一道铁门。他们立即搬来了一张大木桌,顶住库房的第二道铁门,用尽力气,顶着浪前行,保护了1.6万余件珍贵文物。
后来,去温州市文物管理处时,当时旧城改造已经大规模启动,他与同事经常行走于温州老城区,征集碑刻及建筑构件等。有一次,他去温州东门的潘氏宗祠,发现该宗祠即将要拆掉。宗祠里的石柱子有十几米高,刻有马公愚先生写的楹联。当时,为了抢救这根石柱子,他与同事黄培量花数月的时间,指挥工人用手拉葫芦将其一点点放下来。“如今回忆起来觉得当时的操作异常危险,要放倒的石柱重量达十几吨,无奈与当时没有吊机、挖机等。”梁岩华回忆道。
一次次的“经历”,让梁岩华对保护文物、考古均心存敬畏。他用心做各种田野调查,包括普查和专题性调查,抓住一切机会,奔走于“地面的遗迹”与“地下的遗迹”,做足材料的积累,掌握地下文物发布的情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扎实的调查,在配合工程建设时,他就有了更多的敏感性,到了现场会有更加强有力的判断。他也感悟到,在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有时很难从容,要学会抢时间、抢进度、还要保质保量。
深思“考古与历史”
读懂厚重的老温州
考古与历史的骨肉相连,会产生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梁岩华很享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读懂温州。
2014年,温州龙湾区永昌堡南城墙修复调查时,在原永昌电影院旧址下发现了深埋450余年的明代古城墙。梁岩华进行了考古论证,深入探索温州古城。他发现,之前的温州古城墙填充物,外面是黄土,里面是青泥,遇水会软化,使得内侧墙体大面积坍塌。而明代古城墙加入了大量的碎瓦砾,大大增加了牢固性,使其400多年也不倒。
多年来,他还在《考古》《东南文化》《南方文物》《东方博物》等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篇,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人的故事、分享考古成果、增强乡土历史文化的认知。他主持的苍南海防遗址调查试掘、温州古城试掘、永嘉丁山汉六朝墓群发掘等项目获省重要考古发现奖。
“温州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独特环境赋予温州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仍将与‘海’结缘,加强宋元古港遗址和瓷窑址考古研究,积极拓展东瓯文化之源调查探索,为温州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新的一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开一条穿越千年的通道,期待更多人走近考古、了解考古,最终共享遗产保护的成果。
原标题: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
温情守护每个不一样的“考古年”
记者:潇瑜/文受访者/供图
个人名片
梁岩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2012年先后被评为温州市、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2013~2015年主持的温州古城考古勘探(谯楼遗址、华盖山古城墙)项目获评2015年浙江省十项考古重要发现。
关键词: 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