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朔门古港遗址 揭开千年商港神秘面纱
小读者在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专业研究员伍显军的带领下,走进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苏巧将摄
2艘沉船、8座码头、多组干栏式建筑以及数以吨计的各类瓷器残件,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北埠”港区“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的盛景……3月11日,温州市图书馆、温州日报教育全媒体部联手打造,重磅推出“行走的阅读·千年商港”主题研学活动,邀请本土考古“大咖”带领少年们走进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这也是该遗址首次面向学生团体开放参观。
(资料图)
考古专家带你走进千年古城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紧邻瓯江边、东西长达400米,已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是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考古”二字似乎就自带神秘色彩,此次研学活动在温度新闻客户端在线抢券,短短7秒内50张入场券一抢而空,有关活动链接“刷屏”家长、市民的朋友圈,有人在后台留言“成人也很想参加”。
活动当天13:15,50名“幸运儿”准时出现在古港遗址现场。记者注意到,在聆听专家讲解的过程中,学员们或拿纸笔写下关键信息,或手持小相机拍摄珍贵画面,其中一位学员在方格纸上刷刷记录的是一幅幅简易版草图。她是温州市百里路小学五年级学生章凌菲,学习素描四年多。循着她的画纸,在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专业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成员伍显军的带领下,让我们一起揭开千年古港的神秘面纱。
考古现场,一砖一石都在透露着讯息,拼凑起那个年代的场景。“现在踩在我们脚下的是宋元瓮城基址,当时的城墙一层加一层,足有9米高,地下纵横交错的是古城里的排水沟……”伍显军尽量用较浅显的话语讲述着。五年级学员吴卓熠不由得发出惊呼:“原来千年前的城市就有地下排水网了!”
长方形的建筑、一块块泥砖型出现在章凌菲画纸上,一旁写着3号码头(南宋)。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已出土8座码头遗址,其中3号码头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长27米、宽10米。在伍显军的讲解中,码头的洗浴室、住宿点、货物装卸处等场景画面一一“还原”在大家眼前。“感觉‘穿越’了,好像看到了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身影,听到了熙熙攘攘的脚步声。”三年级学员蔡克尚激动地说。
堆积成山的瓷器碎片是繁荣的千年商港的另一实证。只见伍显军掀开覆盖土堆的遮盖布,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瓷片充满眼前。“嚯!”现场传来一阵惊呼。伍显军介绍,这里出土的大部分是宋元时期的龙泉窑瓷片,且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是储运过程中的损耗品,这表明龙泉窑瓷器曾从这里大规模出港。
“我喜欢逛古街、学历史,尤其是家乡的历史故事,这次考古让我了解得更深刻。”学员吕杭俊说。关于发现遗址的意义,伍显军一语道出:“将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重现’在世人眼前,是温州千年商港的最好佐证,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未来,这里还将建起博物馆,与海坛山、江心屿串连成一条历史文化旅游路线。
“邂逅”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学员们一路从位于古城外的朔门古港遗址步行到城内的海坛山上,出现在章凌菲画纸上的是永嘉学派馆。永嘉学派源远流长,为了让少年们可以更轻松地捋清历史脉络,馆内特别设计了南北宋永嘉学派数据图、沉浸式体验VR展馆,与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面对面”等,还可以拿出手机扫一扫,“打开”这些人物的“朋友圈”。参观后的三年级学员宋络绮有自己的感悟:“尽管历史上的这些处于不那么和平的年代,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为后世留下影响深远的思想,让我深受鼓舞。”
此次研学之旅接近尾声,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理事、温州市政协委员王长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作分享。“温州海神庙在哪里”“海坛山如何得名”“码头与码道的区别”……现场,一个个问题被抛出,王长明以海坛山为基点,讲述有关温州海港、海关、海运、海产的历史,为学员们展现温州繁荣的海上运输与贸易,了解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阅读,品鉴文化。据悉,“行走的阅读”系列研学活动由温州市图书馆、温州日报教育全媒体部联合开展,旨在依托温州市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提炼温州文化基因,用温州故事传承温州精神,寻找本土文化记忆,增强青少年对温州本土文化的认同。该活动曾入选浙江省2021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项目,并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十佳小记者品牌活动。此次“行走的阅读·千年商港”主题研学活动由温州市文物考古所、永嘉学派馆、温州市总工会职工劳服事业发展中心协办。
原标题:
首次向学生开放,公益研学名额7秒被抢空
走进朔门古港遗址揭开千年商港神秘面纱
记者金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