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万工程”经验落在四川理县小山村 藏民家门口当老板-每日头条
初夏的阳光,打在海拔2300多米的日波村土地上,四周是横断山脉特有的斑驳景致,红顶的藏式石砌房散落阡陌间,村前蜿蜒而过的孟屯河,水清声浅泛着波光,和修葺一新的滨河游步道,三五成群的游客,以及不时传来的欢笑声一起,让这个藏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上孟乡北部的村寨,动静间落成一幅光影鲜活、光阴舒展的画卷。
而我们此行要探访的,恰是这幅画卷背后,一段浙川携手的佳话——
2021年,温州乐清与阿坝州理县对口支援结对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研,选定地处孟屯河谷核心区、嘉绒藏族聚集的日波村,作为特色优势村落进行重点打造。带着源自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出发,破局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旅游业态提升等核心要素。
【资料图】
两年来,这个高原上的村寨,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随着改造提升基本成型,生态文旅经济愈加活络。全村114户藏族村民中,除了5户居住在外,其余109户都已吃上了旅游饭,家门口当起了民宿老板。2022年全村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
细看变迁,实则不易,探访中我们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值得记录。
没有补偿,村民主动让出21亩地
从理县县城出发,车行一个多小时,位于薛孟路旁新修的寨门,让日波村辨识度一下子显现出来。
日波是嘉绒藏语音译,意为“坡上村落”,因老寨建在山坡上而得名。作为天然氧吧,这里一直以来是成都等周边城市居民,特别是中老年游客避暑之地。
村口石碑上,刻有“再见日波”四个大字。乍一看是告别之意,但来自成都的游客洪华泰却说,“再见”如今已成了他们对下一次相遇的期待,“这两年,我们亲眼见证了日波村的改变,从乱石河滩遍布,到河岸整治一新,整个村子大变样。”
他口中的“乱石河滩”,指的就是石碑背后约两公里的孟屯河两岸,也是这两年变化最大的地方——新修的河堤,配以间或跨河而过的各式小桥。河西侧特意铺了红色塑胶跑道,取名“吉祥步道”。东侧卵石路面逶迤向前,沿途设有小景、休闲廊架等,让这里走走停停间,总不失风景。
身穿藏族服饰、胸戴党徽的日波村村支书杨友明,在一座小桥上与我们相遇,见面便笑着问起,这里像不像浙江的乡村。
刚从浙江乐清参加干部工作交流回到家乡,杨友明对于现在村里的环境改善发自心底的欢喜和自豪,“其实村里一直有改造的想法,但缺资金,思想也没有统一。”杨友明说。
显著改变从2021年乐清的对口支援工作队抵达开始发生,和理县党委政府一起,按照乡村振兴工作安排部署和要求,认真分析了日波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等。
乐清援川干部,挂职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小恭回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决定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突破口就是这条滨河路,援建投资1500万元。”上孟乡副乡长、日波村连村干部许哲勇说,这一“攻坚”选择出于两个考虑,一是通过滨河路改造,彻底解决水患问题;二是打造游览景观,给游客更多选择。
在滨河路东侧,一张特殊的“光荣榜”格外显眼。上面张贴了15户村民的全家福,记录下他们为改造项目推进,退出了21.1亩土地和李子、核桃、花椒等310株经济作物,其中单户最多征占土地7亩,果木92株,“只用了15天做工作,村里没有补偿钱。村民大力支持是因为我们知道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杨友明说。
发展理念统一,村民积极配合,资金及时到位,日波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2021年9月,改造项目正式动工,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游客再来日波村能沿着宽阔的环村滨河路绕村而行,新寨门、景观小品、亭子、休闲廊架等一众打卡点特色鲜明,已经成了全乡的旅游地标。“整个改造过程中,我们工作队也是率先冲在前头的。”朱小恭说,不断把标准品质提高起来,把好事做实。
全村114户,109户吃上旅游饭
日波村不断变化的日子,印刻了这里日渐红火的样子。
我们到访的这天是个寻常的工作日,可村里游客却络绎不绝,恍惚间还以为撞上了节假日。杨友明说这还远没到高峰期,等到七八月避暑旺季,日接待量能达到5000人,才处于饱和状态。
临近中午,不少院里摆起了大圆桌,化身民宿老板的村民们,基本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忙着给游客们张罗饭菜,一派热闹景象。
村民王友才家开了一间日昇客栈,看见我们路过,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来坐坐。
一问才知道,王友才的全家福也在“光荣榜”上,当时他家让出了3亩土地、12棵核桃树、13棵花椒树,“说不心疼是假的,但为了村子的发展,也为了自己的增收,是真心愿意付出的,现在看来很对。”
如今,王友才夫妇和儿子、儿媳一起,打理着自家近30个房间的民宿。“我们主要做自驾游生意,和别家错开客源,周末客人多,平时做好联系就行。房间已经预定到了10月份,很火爆的。”王友才说。
王友才是60后,小时候日子过得辛苦。对于近些年的大变化,他觉得“真的吓人”,放在以前不敢想的,一天天都在变。“一年二三十万元收入没问题的,去年还买了10多万元的车,全家都很开心。”
“都是党的民族政策好,特别是对我们边远山区的老百姓。真的开心,也真的感谢。”王友才特意作了个揖,脸上露出的笑容,自然且真挚。
从靠天吃饭的农民,到家门口当上民宿老板,王友才是日波村109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的缩影。
如今,日波村已有2200多间客房,床位4000多张,是名副其实的民宿村,且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形成了高、中高、普通三种梯度的接待格局。
600多天改造成示范,附近村争相“加盟”
日波村经历改造的600多个日夜,带来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改变,它更像一个支点,撬动着这里的发展欲望,让“忙着改变”“齐心协力越变越好”成了这个高原村寨的共识。理念之变,也让以往诸多期盼,步步照进现实。
我们在村里探访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家民宿都把价目表贴在墙上,标准包吃住的价格甚至有些统一,比如1-5天是120元每人每天,如果连住一个月以上,只要70元每人每天。
明码标价,价格根据档次相对统一,也折射了日波村新进的民宿老板们,对整村品牌确实格外珍惜。
从想发展到主动抱团发展,日波村民的理念之变不仅带来本村的焕新,示范的效果让周边村子也有些“坐不住”。从日波村出来,车行十多分钟,一座正在打造中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遇见塔斯”格外醒目。20亩葡萄架子已经支棱起来,还有20多亩的香香李树苗已经栽下,一条近1公里的环村游步道将这些果园串联起来。
这是浙江乐清在上孟乡援建的另一个项目——塔斯村一期观光农业项目。项目虽然还在建设中,但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志程对援建的思路很是认同:“这片土地原本是村集体所有,一直荒着。各家种自己的田都来不及,谁都没想过还能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带动老百姓一起致富。”他带我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描绘着当绿莹莹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葡萄叶藤蔓爬满花架,游客们沿着环村步道来塔斯采摘观光,村里将是多么热闹的场景,“我们甚至连停车场都造好了。效益好的话,村民们都等着把自家的田地也流转出来,大伙儿一起努力。”
“浙江援建资金投下去后,老百姓的收益是非常大的。浙江不遗余力帮助,让整个村的品质,有了质的提升,这些做法也让干部们很是受益,可以说‘千万工程’经验在理县见了效果。”理县医保局局长、日波村的“包村干部”杨学军感慨良多。
在朱小恭看来,通过加强交流、灌输理念,理县各村干部村民从上到下,能接受新的观点,对环境保护提升,意识越来越强。对于如何把产业发展好壮大好,想法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眼下,除了日波村、塔斯村,一大批村子开始了大改造:卡子村打造起了以核桃为主题的农旅基地,丘地村正重塑藏羌婚俗文化,甘堡村挖掘屯兵历史文化唱响“辫子魂”实景舞台剧……
“这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一个趋势,这样即使我们工作队以后撤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朱小恭说。
原标题:当“千万工程”经验落在四川理县小山村藏民家门口当老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