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柳暗花明吟春秋

打船客把橹摇,山歌一首唱起来:雨打船爿风阵阵,顺水摆浪将船开,白云阵阵摧黄叶哟,只有那江边芙蓉独自香。

——这是温州鼓词《秋江赶船》的片段,也是经典的《玉簪记》在温州方言中的精彩展现。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唱词是流行于瓯江流域的一种独特的曲艺技艺,自它诞生起,就一直扎根于坊间里巷,深为民众所欢迎。


(相关资料图)

在演唱上,鼓词艺术家们采用了一种家乡的语言和乐器,也就是温州方言中的“瑞安腔”,在牛筋琴的伴奏下,将转化后的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

你听,山歌与流水,雄浑与细腻,在温州方言的唱白里都能得以很好地再现。

鼓词也可以称之为“瓯词”,因为凡是讲瓯语的地方,就少不了唱词的演绎。

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永嘉、乐清,各地都拥有自己唱响一方的“唱词先生”。

早在2006年,温州鼓词就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鼓词的独特之处,除了采用温州方言的“瑞安腔”为唱白,还配有一只“唯我独尊”的牛筋琴。鼓词艺人手敲牛筋琴,这是中国近代曲艺界的一次创意之举,也与外省其他鼓词划出了一道更加明显的分界线。

把时间推到2014年10月,地点南京。这场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活动,最大的赢家就是温州鼓词以及它的表演者陈忠达。

陈忠达,艺名小宝,他的获奖作品《武松醉打蒋门神》,曾登上央视的《我爱满堂彩》和《快乐戏园》,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也征服了评委。

这是温州文艺界的高光时刻,因为陈忠达所获的“牡丹”奖,是温州有史以来首获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也是浙江曲艺界一次标杆式的突破。

自此,温州曲艺可谓阳光明媚、好事连连——2016年,在老艺人阮世池先生荣获国家“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的同时,陈春兰凭一曲《杀庙》,又摘得了“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

再把镜头转向鹿城的华盖山麓。

浓荫下的华盖山词场,每到周末,现场人头攒动。除了四大名著,像《说唐》《白蛇传》《封神榜》《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都是鼓词艺人琴鼓下流动的历史风景。

这些以经典故事为题材的曲目,融戏曲与地方语言于一体,无论是爱情的、反封建的,还是赞颂爱国情怀的,在借温州鼓词反映的同时,也彰显了鼓词艺人的个人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阮世池在公园里表演。

在现代文化氛围或场景下再现传统古典题材,从某个角度说,仍然少不了艺术创造力,这里头还包含台上艺人的即兴创作,与台下听众凭记忆而配合的创作。

凡登临华盖山词场的“唱词先生”,个个好评如潮。

在听众的嘴里,完全可以报出一份长长的清单来,徐玉燕、黄彦双、郑德平、缪秀霞、林彩琴、陈向明……他们当中,多半是陈小宝的师兄师妹,或者说,是陈派的传承人。

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浙南曲坛的鼓词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台“拿手好戏”,他们的审美情趣、个人风格等,也可借助唱白表现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些“唱词先生”还拥有各自的“粉丝”。尤其是许多中老年词迷,对温州鼓词有着难以割舍之爱,且爱屋及乌,将心目中的艺人也与唱本粘连一起,一个个名闻浙南的鼓词大师,一部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篇,在民众心里,都成了一对一的标签。

可以说,他们既是一个艺术群团,也是各具风格的独立个体。而把中华传统的经典故事用温州方言唱出来,正是唱词的魅力持久所在。

温州鼓词代代相传,声名远播,靠的就是一大批匠心独运并在表演艺术上不断探索追求的曲艺家。

老一辈的艺术家像阮世池、陈志雄、方克多这几位大师,虽已不再登台,但仍不忘与中青年一代时常交流心得,传授技艺。

用陈小宝的话讲,奖,是圈内给予的荣誉,而鼓词是一项“自争自力”的传统技艺,只有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才能真正体现其民间艺术的价值。

由此,便也引发我们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深层思考。

任何一项艺术门类,能否发扬光大,关键在于人的创造力。

对此,市曲艺家协会也花了不少心血,他们正着力推出温州鼓词的“词戏”,融戏曲的舞台表演于温州鼓词中,依托唱词的声腔营造不同的意境,变换方式与角度去诠释传统之美。

未来的几年里,如何让词戏这种新的温州鼓词形式在舞台上得以完美体现,这不仅对温州鼓词本身,同时也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所注入的是戏剧元素,是传统与传统的携手,也是对鼓词艺人新的考验和挑战。

有人说,温州近来很流行“宋韵瓯风”的话题,觉得有点虚幻。

其实,听一场传统的温州唱词,沉醉在醇厚的乡音里,用现代情绪去理解,就是对这个话题的最好诠释。

作者:吕禅

关键词: 温州鼓词 经典故事 人头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