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讯!“赴港购险”咨询增多 律师提醒市民谨慎投保
伴随香港与内地恢复了通关,沉寂三年的“赴港购险”话题又逐渐升温。众所周知,疫情前的香港保险是备受追捧的。那么,如今的香港保险还能重获青睐吗?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月已有逾62.8万名内地旅客访港,为2022年同期的75倍;仅全面通关后的第一周内,内地访客数量便超过了20万。而与旅游业一同被激活的,还有内地游客赴港购买保险的需求。
【资料图】
有网友戏言:“买保险是2023年赴港三件套之一,其余二件分别是‘做医美’‘打疫苗’”。记者从温州市场了解到,近期咨询香港保险业务的客户逐渐增多。
“赴港购险”咨询增多
“最近找我咨询买香港保险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温州一位保险代理人小美说道,她从2011年起就成为香港保险的代理人,经历了“赴港购险”从热潮到退温再到如今全面通关的全过程。她表示,自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咨询保险业务的客户明显增多,其中不乏20至30岁的年轻面孔。
“目前,最热卖的是重疾险、住院医疗险、分红储蓄险。”小美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了“爱伴航”“健康之宝”“GP2盈御多元货币计划”这三款明星产品的计划书。计划书中详细表述了产品的诸多优势,例如:保障高、保费低、保证回报较高、免缴遗产税、医疗保障全面、危疾保障项目多、保额分红、保险理赔投诉低等等。
小美告诉记者,香港保险产品的设计较为灵活,形态呈现多元化。比如投保人可以为妈妈肚子里未出生的宝宝投保,储蓄保险可以通过更换被保险人实现保单传承,且保单货币可自由转换。
“如果你确定要买,我会帮你联络香港保险公司的负责人。他们会从上海到温州,向你本人了解购险细节,包括是否吸烟、预算缴多少保费、保费供几年、保额要求多大等问题。”小美见记者有意向咨询,便很热情地交代了详细的购险流程,她表示,“首次投保必须本人去香港保险公司签单,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会比较有保障。”
保险需求因人而异
“我一直有买香港重疾险的打算,之前由于疫情原因搁置了,现在正着手计划去香港的行程。”市民王女士说。
记者浏览各大社交平台网站发现,“投保攻略”“购险指南”等赴港投保的帖子比比皆是。
“我去香港购买保险是通过朋友介绍的,一开始我对港险完全不了解,觉得麻烦,签单还要亲自过关,犹豫了好久才决定购买。”投保人“Red猴”分享了自己赴港投保的心路历程,她表示,“最终选择了香港友邦保险的终身寿险,疫情过后越来越明白给自己上一份保障的重要性。”
另一位投保人“Eric”在帖子中提道:“虽然内地的保险不断进步,但有些基本层面仍不及香港保险,例如医疗终身保证续保,美元资产配置,资金可自由出入等。冲着这些优势,跑一趟香港也是值得的,毕竟现在来回也方便。”
当然,对于香港保险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特殊需求,大可不必跟风购买。投保人“我超幸运”表示,“2018年在香港买的保险,刚开始缴费还是挺方便的,疫情期间换汇就比较麻烦了。我买的是有分红的重疾险,这几年的分红实现率数据也不好看,汇率时高时低,如果长期生活在内地,个人觉得没什么必要买香港保险。”
知悉风险谨慎投保
据《金融时报》公布的一则数据显示,从2022年内地保险客户所购买的产品结构来看,95%的内地旅客新造业务均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期交),整体以保障型产品为主,其中终身寿险、重疾和医疗险分别占比为41%、32%和19%。
香港保险虽然有诸多优势,却也并非适合所有人。市民们若是选择赴港投保仍需谨慎,要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代理风险、合同签订风险和外汇风险等。
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伊妮告诉记者,此前,中国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其中提到六点注意事项:一、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二、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三、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四、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五、退保损失大;六、需认真阅读保险产品条款。
“首先,购买保险需到港办理,要谨慎甄别内地代理机构,以免自己购买的保险成为不合规的‘地下保单’;其次,如果发生纠纷,香港保险不受内地法律约束,管辖地不在内地,投保人要考虑维权问题;第三,保单如果是中英双语,一般会有‘发生歧义以英文件解读为准’的条款,需要认真阅读条款,以免出现对条款误读的情形。”彭伊妮提醒。
原标题:温州市场购险咨询增多,律师提醒市民谨慎投保
香港保险还“香”吗?
记者余婷婷实习生陈柯
关键词: